泡芙  

左:(蛋+水),右:蛋

 

用的是蛋胞時上學期修女泡芙的食譜

(此為1倍分,約可做14顆大泡芙)

低粉150g

全蛋4~5顆(原食譜的份量)

牛奶125g

奶油125g

砂糖5g

鹽1g

 

主要實驗變因:蛋液多寡造成的影響

實驗設計:在1倍分泡芙麵團煮好後,分成兩團A團加入全蛋液B團加入(蛋+水)的混和溶液

實驗假設:因為蛋有乳化&穩固結構的作用,乳化佳→使麵團不會分離、可以滑順且延展性佳→膨較大;穩固結構→使麵團較不易塌陷、但可能影響麵團長大?

實驗結果:A團明顯膨較高,且著色較深,口感上沒有差很多,AB都軟軟的(沒烤透),味道沒有注意

 

泡芙  

泡芙  

過程:

1.在關火加入麵粉後,有拌到成團(一坨條狀的麵團)

我的理解是"能成團"代表"糊化充分",黏性足,才有辦法成團,而非散散的麵團

 

2.重新開火有煮到形成薄膜,並且有一直用木勺壓開麵團,使內部的麵團也能充分糊化

 

3.煮完放進鋼盆分成兩團,同時進行加入液體的動作(冠妤負責A,我負責B),調到三角形麵糊狀態

A團只加蛋液,約用了2.5顆蛋(2顆蛋不夠,臨時增加半顆蛋)

B團加水&蛋,約用了1.5顆蛋+50多g的水(本來只調了1顆蛋+50g水,但發現液體量不夠,臨時加了半顆蛋還是不夠,所以又加了一些水)

*B團後來整體液體量比A團多,推測是因為麵團冷掉了,黏性變強,所以需加更多水來調到三角形狀態

(A團比B團早結束此階段,調完狀態時用手摸鋼盆底還是溫的,B團調完狀態時則感覺冷冷的)

 

4.A團烤時靠烤箱裡面,B團則靠烤箱外面,以上火180/下火200烤15min後,轉成200/180烤15min

(最後當我們確定泡芙已熟時有翻轉烤盤烤一陣子,但忘記烤多久,不超過5min)

 

5.拿出來時看起來已熟,但放了一陣子縫隙處還是塌掉了(AB皆塌),切開裡面其實還軟軟的,下次可悶個10min再出爐(大泡芙比較不易熟)

 

6.B膨較低有幾個可能:a.蛋液較少,乳化不佳;b.麵團已冷,黏性上升,阻礙膨脹;c.靠烤箱外面(可能性不大,因為靠中間的泡芙一樣膨得比A差)

 

7.本來假設添加水、減少蛋的含量,會因為較晚鞏固外皮,使麵團能膨較大,但此假設沒成立。可能是本來此假設就不對,也有可能是因為B麵團冷了黏性變強(但私心覺得因為AB是同時進爐的,所以最後麵團溫度應該不會差很多)

 

8.曾經想過前面煮短一點,就可以保留水分了,何必後面才加一堆蛋添加水分?

後來覺得這是不可行的,因為前面一定要煮夠久,糊化才足夠

 

ps.卡士達的部分

用的是寒假幹訓的食譜,是一個沒有加動鮮,純粹卡士達的食譜

牛奶300g

奶油20g

砂糖A 40g

香草精

 

砂糖B 40g

低粉10g

玉米粉20g

蛋黃60g

 

問題

1.牛奶煮到很開心地大滾,都往上撲了,結果倒進蛋黃液好像有點熟了(當下看不出來,因為液體量很大),不知道是不是最後吃到細碎結塊的原因

2.隨著糊化加深,開始出現不知名結塊(以前在家煮草莓千層的卡士達沒這問題,在想到底是不是因為不小心讓蛋黃熟了?後來又想到一個可能性,或許是液體溫度太高,使麵粉產生很強黏性的澱粉粒子,相互黏合形成硬塊)(我有拿來吃,吃起來確實像熟麵粉塊)

參考:《科學》p.156

3.冷藏完拿出來有加檸檬屑&大概半顆多的檸檬汁~~一直覺得不酸,結果拿去冰之後酸味變明顯了XD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悠悠 的頭像
    悠悠

    悠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