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直在想口味的問題

我在想我們覺得"好吃、高雅"的味道到底是一個普遍的好吃

還是只是因為我們知道植物油巧克力的味道

然後知道植物油巧克力比較不好,所以我們覺得這個味道不好吃

看到最近很多甜點店都打著自己是用頂級伊斯尼奶油製造

或是說是使用單品巧克力云云

我覺得這種抬高自己身價的方法很不好

只會讓大家看到這些高級牌子先入為主,就算不好吃也會說服自己好吃

卻不是單純因為吃了之後覺得好吃才了解到底是哪種奶油這麼棒

或許這是出於食安風暴後的無奈

但如果有機會,我還是希望以後若是有機會開一家店,能隱藏這些資訊

先讓客人自己吃了之後去感覺,然後才告訴他是用哪一家的奶油


之前就一個美國實驗把麥當勞的雞塊拿來讓美食家品嘗

告訴他們這是有機的雞塊,問他們覺得這和麥當勞的雞塊吃起來有甚麼差別?

結果一堆美食家都說這些雞塊特別好吃、特別有嚼勁云云


原網址在這:http://news.gamme.com.tw/879396


其實之前把法國帶回來的香草籽拿給佩貞聞

她說她覺得很不一樣,氣味比較溫和

那個時候我就覺得和全家賣的真的有差嗎?

是否這也是個受品牌、國家影響的結論?


我把這些拿去和昭妤&翔翔哥討論:

我:「因為我在上咖啡學的時候就覺得很困惑

老師說這個味道是瑕疵豆的味道,但我反而覺得比較好喝

然而上完整堂課我可能因為知道他是瑕疵豆,所以就覺得這不是好咖啡

我改變了,但我覺得這種改變方式很人工

現在喝到一般咖啡就會有種"恩,這充滿瑕疵豆"之類的想法

但我覺得這已經失去原本純粹吃東西的感覺了

最近真的對於口味這種事很困惑

尤其看到蛋研很多人現在都只用高級貨就覺得有必要這樣嗎

我相信食材提升到一個等級一定有差

再往上有時候就只是稀有度的問題,但是真的好吃嗎?

我覺得味覺不應該被價格影響

當你看到這個是"用XX品牌的好奶油"和"OO品牌的好麵粉"做出來的甜點時

感覺就會被影響

我覺得可以教育怎麼的味道比較天然不加工,但是到底要不要教育區分高級和普通的食材?

像是發酵奶油和一般奶油,我覺得可以教育他們的不同,但好像不應該說哪個比較好哪個比較不好

現在大家就會說發酵奶油就是比較好之類的

其實兩個都是很健康天然的奶油,只是工法不同所以才有價格差異

但大家就會一昧推崇發酵奶油的感覺

不應該是價格至上」


然後我有把麥當勞雞塊的影片拿給他們看,這個時候翔翔哥加入話題了

翔翔哥:「我覺得就是因為他們是"美食家"才會這樣耶

他們就是為了迎合市場而工作的啊

久了反而認"名牌"可能更凌駕於味蕾的真實感受

我認為不管是誰,都會有一定的辨識能力

品牌或名聲的影響沒有真的那麼大耶

就像我對酒沒什麼研究

可是上次聞到昭瑜珈的蘭姆酒也是醉了

心醉」

me:「但看到現在甜點店都會比較自己用多好的奶油,就覺得很不爽,

雖然可能也是為了標明自己用的奶油健康無毒啦」

翔翔哥:「商業模式都會這樣

我覺得只是台灣商家的宣傳手法都很粗糙

就像是台灣電子製造業,一直強調規格、效能

可是使用者感受才是最重要的


翔翔哥的話有讓我比較釋懷

我想我必須繼續努力讓自己不要受限於品牌和價格

而真正從味蕾去感受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悠悠 的頭像
    悠悠

    悠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